二○一五年已經進入第二季。如果你希望自己不會到了年終,才後悔想做的事沒做,從現在開始,不妨把握“求精不求多”的原則。
暢銷書“少,但是更好”(Essen-tialism)一書作者麥基昂(Greg McKeown),在書中提出“專準主義”(Essentialism)的概念。他指出,只有當一個人停止什麼都要做、停止答應每一個人的要求,才有可能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,做出最好的發揮。
麥基昂指出,每個人每天能問自己最棒的一個問題是:“今天如果不需要做待辦事項清單上的那些事,而可以做一件讓自己更上層樓的事,這件事會是什麼?”
作家包爾曼(Melissa Balmain),於成功雜誌(Success)專欄中指出,她訪問了麥基昂,並和他分享關於這個問題,她的答案是:“寫詩。”
麥基昂接著問她:“今天妳打算寫幾首詩?”她回答:“沒有安排任何時間。”麥基昂告訴她,這就是沒有做到專準主義的例子。
包爾曼因此警覺到,她只踏出了第一步,還沒踏出第二步。她已經拿掉許多不必要的事,卻沒有安排去做必要的事,結果發現,在空檔時,自己往往是在臉書上看朋友拍的寵物短片。
麥基昂指出,就像企業高階主管,每九十天要為公司做一次整體思考和規劃,我們是自己人生的執行長,也必須評估這一季我們在哪裡,以及下一季要去哪裡。
他建議,每個人一年當中都應該安排四天的時間,為自己的下一季擬出最重要的一到兩個目標,然後化為文字,計畫在日常生活中,該為這個目標進行的投入。接著,每週再撥出一個小時思考與調整。
再接著,細分到每日。每天早上都自問,今天所該做最重要的事是什麼?然後每晚睡前檢視一次,是否確實做到。如此一來,才有可能達到“求精不求多”的做事目標。

|